北上广深,谁满足了你对便利店的终极幻想?

2022-11-28 15:05

在”便利店的终极幻想“这个话题上,广州、深圳负责“便利”,上海担负“终极”,北京承载“幻想”。

 在哪座城市能随时找到一家便利店?

生活在魔都的DT君,曾经认真的思考过一个问题:如果非要离开上海,最想带走什么?

答案是:便利店。 

与三线城市九、十点钟就会关门的小卖铺不同,一线城市便利店为很多人提供着“保姆级”的服务。寒冷的冬夜可以吃到热乎乎的关东煮,炎热的夏天可以买到爽口的冰激凌,不灭的灯光,迎接着早起的上班族,等待晚归的夜行人。

便利店的发展水平,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城市的便利度和生活舒适度。

如何评价一个城市的便利店发展水平?“走南闯北”的DT君觉得,第一位的当然是密度。密度越高,就意味着你能够更快的找到一家便利店,体会到距离上的便利。

虽然同为一线城市,北上广深的便利店密度却存在巨大的差异。

DT君获取了高德地图POI数据中含便利店属性的数据,并做了人工筛查处理。数据显示,广州的便利店数量最多,有37274家,深圳紧随其后有35799家,上海有22959家,北京更为逊色,仅19800家。在此基础上,DT君结合各城市统计局公布的城市面积,计算出每座城市便利店的密度;并通过常住人口数量,补充了饱和度,作为另一项参考。

结果可以说是既有“情理之中“,也有”意料之外”。

情理之中的是,帝都再次遭受到来自南方城市的“群嘲”,各项数据都垫底。千人拥有量0.91家,每平方公里也仅有1.21家。

令DT君意外的是,倍享“便利店优越感”的魔都,竟然与广深的差异如此巨大!二者千人拥有量均接近魔都的三倍,而深圳的每平方公里便利店数量更是达到惊人的17.92家。正如在它在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每年统计并发布的“中国城市便利店指数”中的表现一样,连续夺得冠军。说深圳是中国最便利的城市,一点也不为过。

密度上的差异表现在空间分布上会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?

可以说是非常明显了!

北京和上海在便利店的分布密度上,都出现了单一中心的特点。北京以东四环附近为核心,向周围递减;上海则是以人民广场附近的大世界站为“制高点”,向外辐射。不同的是,从颜色上看,上海“制高点”的密度要远高于北京。除此之外,上海川沙、奉贤地区的表现也比北京的昌平更好,甚至比海淀、望京的表现都更为优异。

反观广深,便利店的分布可以说没有什么中心可言,几乎全城“一片大好”。广州以越秀公园为核心,呈“T”字形向南、北和东侧延伸,即便到了远离主城区的番禺和新塘镇,便利店密度依然不减;深圳也是一样,不仅福田、南山和罗湖几个关内的区域“红到发紫”,关外的几个区便利店密度也远超北上。

在哪座城市能摆脱“小卖铺”的纠缠?

按业界惯例,便利店可以分为品牌连锁便利店和非品牌连锁便利店两类。如果想让一座城市里的居民产生“便利店优越感”的话,十有八九要来自于品牌连锁便利店。

千万不要小看二者之间的差距,回忆一下街边“小卖铺”和“夫妻店”的面貌,再对比一下身边的罗森、全家、7-Eleven就可以知道,品牌连锁便利店不仅有着统一的店面装修,还有更为精致的选品,以及能够保证质量的统一货物配送。另外,更为重要的就是,它们大多会提供全年无休的24小时服务,为城市里的人们提供了时间上的便利。

四座城市,生活在哪里更容易享受到品牌连锁便利店的服务呢?

细心的小伙伴可能已经注意到,前文“北上广深便利店图鉴”里,DT君已经为大家计算出了品牌连锁便利店在所有便利店中的占比。广州的占比为16.7%,深圳是19.2%,北京则依旧垫底,仅有11.8%,密度上输给广深的魔都,以24.7%的“成绩”扬眉吐气了一把。

不过,当我们把两种便利店的分布投射到地图上时,发现占比并不能说明一切。

深圳的品牌连锁便利店和非连锁覆盖范围几乎没有差异,广州的差别也相对较小,上海与北京的则相对明显,有很多连锁便利店未能覆盖的区域。

在各个便利店品牌混战多年后,为什么北京上海依旧会有大量盲区呢?

这或许可以从城市布局的层面给出一些解释。

此前联商网的研究显示,品牌连锁便利店在提供着比“夫妻店”更高服务水平的同时,成本也相应有所提高。这就为市场提出了更高的需求,它们需要更加稳定的客源。

如果一家便利店开在纯办公区域,多是白领在上班时间光顾;而住宅区的便利店,白天客流量较少,多在晚上下班后会迎来高峰。除非“半天”的客源非常充足,否则便不足以支撑品牌连锁便利店的经营,更不足以支撑24小时营业。

品牌连锁便利店的布局与一座城市的居住、办公空间分布有着密切的联系。

结合此前DT君对各个城市的研究来看,深圳和广州的职住空间分布比较均匀,所以连锁品牌便利店在大部分地方都能找到生存空间。

上海职住功能平衡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内环以内,除了嘉定、松江等新城区之外,越往城市边缘,越偏向于单一的居住功能,可能正因如此,“郊区”的品牌便利店分布相对稀疏。

北京的居住、办公空间相对来说就更割裂一些,办公区集中在三环内的部分区域,以及海淀中关村、望京等地,大规模的居民区分布在三环外,因此,即便是在品牌便利店相对集中的区域,很多也只能做“半天生意”。北京还存在大量“睡城”,例如五环外的天通苑,烟酒店和小街铺依旧是最普遍的消费场所。

这就意味着,在广州和深圳,你在大部分区域都可以找到一家品牌连锁便利店;而在北京和上海,在相对远郊的很多地方,可能依旧不能完全摆脱“小卖铺”的“纠缠”(当然,如果结合密度来看的话,在北京可能哪里都摆脱不了)。

哪座城市能提供更优质的便利店服务?

《中国新闻周刊》曾有一篇描述在帝都寻找便利店的文章,DT君摘录其中非常有意思的几段,供大家体会一下帝都人民的“艰辛”:

千辛万苦抵达了便利店,抬头一看,是好邻居……这种感觉就像是母胎单身28年终于收到告白,对方却是尼古拉斯·赵四。红白相间的店头格外朴素,惨白又暗淡的光把它照得像一家烟酒小卖部。

这里没有店员小哥哥或小姐姐明亮的笑容,只有大妈大爷从眼镜片上向你射来的犀利目光。

当上海广州的朋友热烈讨论罗森新出的甜点蛋糕,7-Eleven关东煮的汤汁最浓,车仔面拌上沙茶酱有多香,全家又出了什么网红零食时,北京的朋友默默退群了。

不仅道破了帝都便利店的匮乏,更生动地说明了,即便都是连锁,不同品牌之间,在门面面貌、商品质量和服务水平等方面也会存在巨大的差异。

正如文中提到的好邻居和罗森、7-Eleven、全家的对比一样,业内普遍认为,这种明显的差异不仅存在于北京,而是存在于各个城市中,本土品牌和“舶来”品牌之间。一篇分析文章也认为:

大多数本土便利店只是‘形似而神不似’,学到了外资品牌外在的皮囊,却没有学到其真正的内核。与外资品牌相比,这些本土品牌更像是传统杂货店的升级。虽然两者都开放加盟,但外资企业对加盟的要求更加严格,且供货渠道统一,物流冷链保障强大。而这些本土品牌管理松散,加盟要求低,店主经营的自由度很高,标准化程度低,店与店之间的陈设、风格可能完全不同。

并非文章的作者崇洋媚外,同为便利店,外资品牌在无疑为顾客提供了更优质的商品与服务。那么,在北上广深,哪座城市的外资便利店占比更高呢?

从四座城市的品牌的分布情况上看,以全家、罗森和7-Eleven三家为主的外资品牌便利店,在上海占比超过30%,再次彰显了它“精致小资”与“国际化”的特质。

相比之下,数量和密度占据优势的深圳,则主要是本土便利店的天下,外资便利店占比仅有3.5%左右。美宜佳、喜洋洋等“国产”连锁品牌占据了绝大多数,外资品牌仅有7-11进入了占比TOP10,且仅位列第8。

广州与深圳的情况相似,国产品牌占比较小。不同的是,除了广东人口中的“7仔”——7-11之外,全家也位列TOP10当中,二者加总,占比约在10%左右。

北京由于总量少,外资便利店的表现还不错,7-11仅次于“石油系”的易捷便利店和本土品牌全时,位列第三,占比也达到了10%左右。

对比来看,魔都在“优质”这个终极需求上,可谓“再下一城”。

得提及的是,虽然帝都“便利店大业”起步晚,但在近几年的大浪潮中,北京很多新兴便利店品牌起步就搭上了互联网、无人货架等概念,店铺仿佛直接进入“2.0版本”,未来发展值得期待。

回看四座城市的特征,你可能已经发现,便利店对于一座城市来说,不仅是商业发展的表现,同时也是一座城市气质的外在表达。

追求效率的深圳,为人们提供了触手可及的便利店;标榜精致、国际化的上海,提供了更多的“舶来品”;广州就像它现在在一线城市中的处境一样,哪里都不差,但哪一项都不突出;而对于北京,人们可能只能期待,未来这座城市会更加便捷而富有亲和力。

  • 阅读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号DT财经(ID:DTcaijing),转载请添加微信dtcaijing005。

关于“城数”

“城数”提供关于城市商业研究的数据新闻、数据报告、数据产品和定制化服务,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城市的同时,为观察城市的商业格局和消费者偏好建立新的视角,为相关机构提供投资、规划、选址和运营等决策咨询信息,合作请添加微信yvtown。

 

 

相关内容

热门文章

DT财经
微信公众号

DT研究院
微信公众号